建筑设计工作,是哲学的、且无拘无束的

———郭锡恩 胡如珊

郭锡恩、胡如珊,这对来于海外、学成西方,却选择中国作为事业之地,奋力推动中国建筑设计整体改革发展的建筑伉俪,用一己之力,宣扬现代设计理念,改良中国设计水平。他们的作品,坐落于繁华奢侈的上海外滩,在现代与时尚之外,却保留了每一丝历史余韵。

建筑是非具象的,可以追溯到不那么明显的根源。比如道德、真善美这些绝对价值观等等。

在浮夸并浅薄的时代,在每个艺术家都声嘶力竭宣扬自我的时代,有一对优秀的建筑师伉俪,他们用坚决而简洁的回答,道出了建筑设计的自我追求和精髓。他们的设计,小到一茶一盅,却寓意"共和",包含家国梦想和人生追求。

郭锡恩、胡如珊,这对来于海外、学成西方,却选择中国作为事业之地,奋力推动中国建筑设计整体改革发展的建筑师伉俪,用一己之力,宣扬现代设计理念,改良中国设计水平,留存东方文化,拓展艺术内涵。他们用作品和理念说明,时代发展,但美学不变,城市在变,但是人类对于和谐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变。

近代中国,一直饱受历史撞击,伤痕累累,也青春勃发。尤其是近五十年,中国建筑承受着东西方新旧文化的冲击,混沌甚至混杂,也许是当下中国建筑文化的真相。

而从郭锡恩夫妇的几个作品来看,努力留住历史、留住文化,是他们始终保持的文化追求。在作品"水舍"里,就把精心的设计和原有的艺术风格做了最大程度的融合,为上海外滩留下来昔日的细节。

"建筑很重要的涵义其实是非具象的,它可以追溯到不那么明显的根源。比如中国文化里一些旧有的东西,人与人的和谐的关系、道德、真善美这些绝对的价值观等等。"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速度,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我们过早地失去了对城市的认同,这表现为我们对历史中心和历史建筑史无前例地推翻。

在郭锡恩的心中,建筑就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只不过这种人际关系的体系是反映在我们居住的空间内。"无论是小到一个房间,还是大到一座城市。无论是维系过去与现在,还是展现当下和未来,建筑也都是一种记忆。"

但令他们夫妻俩忧心的是,"我们过早地失去了对城市的认同,这表现为我们对历史中心和历史建筑史无前例地推翻。"

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忘记我们从哪里来、父辈曾在哪里成长、母亲曾在哪里生活、我们在哪里长大成人?这些当下中国人所共同面临的集体失忆,对这位设计师产生了较大触动,也使得他们致力于去维持历史的记忆和保存。

"我并不想过于恋旧,认为过去的一切都要维持原样,人类历史往前发展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要失去一些过去的东西。但中国最大的问题是速度,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我们完全不知道会走向那个不同的方向。"胡如珊如是说。

"在我们看来,建筑设计,已经超越了传统设计的界限。设计不仅是建筑、建筑系统甚至建造这种形式。用诗歌的方式来说,这意味着轻盈和空间。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就是生活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范围。从工艺的角度来说,是机器化生产系统和可持续性的材料。"

相比于国内设计师而言,我们带来了很多过去没有的东西,也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设计,并在市场上展现设计新的可能性。

曾有一本英国杂志,将胡如珊和郭锡恩夫妇赞誉为"中国设计的改革者",这是一个极高的赞誉。但在他们看来,这个赞誉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是在中国与世界之间,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

"相比于国内设计师而言,我们带来了很多过去没有的东西,也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设计,并在市场上展现设计新的可能性。"郭锡恩认为,这个开放的、东西融合的社会里,中国设计师将与世界有更多的沟通与包容。

在游历过台湾、芝加哥、旧金山、纽约和上海,郭锡恩则通过自身的成长和领悟,总结出了推动中国设计进步的几大要素。那就是消除文化断层、跨越传统边界、不害怕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跟随市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胡如珊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这是中国设计界存在断层问题。"许多西方设计公司都在中国有办公室,但他们并不真正在这里设计。而一些本土设计所确实在中国从事设计,但他们的设计风格却与国际客户的需要差异。另一方面,在艺术的创造性上,中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她认为,改变这个局面,需要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文化。

未来,如果希望打破这种先天的断层,或许可以通过培养出更多在西方接受全面教育、拥有国际设计背景,并选择回到中国,致力文化传承和挽救历史的一批设计师来逐步实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这夫妻俩所感兴趣的设计作品,并没一味迎合国际潮流,但追求比流行更持久的东西。令他们深信不疑的是,设计的内在价值,是超越潮流的,超越界限的。

Q:中国的设计有哪些进步的空间?A:太多了。

Q: 你们认为该如何改变中国建筑目前洋不洋土不土的局面?A:时间和良心。

Q:你们认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吗?A:我们不太喜欢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建筑就是建筑,音乐就是音乐。

一对优秀建筑设计师伉俪,如此坚决而简洁的回答,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出于对建筑梦想的坚持,胡如珊和郭锡恩创立了如恩设计研究室,努力运用其他补充方式,对建筑的传统分界提出挑战并进行诠释。

设计是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方式。创造性建筑的工作,是哲学的、令人激动的、无拘无束的。

成长历程几乎跨越半个地球的胡如姗,自然而然地承担起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提升的责任意识。而这,也孕育了她致力发展的个人设计风格和艺术作品。一个极具追求和抱负的品牌,"共和",就成为她艺术创造上的孩子。

这个名字,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胡如珊个人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

"共和,是向柏拉图致敬,共和是哲学史和政治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概念。它虽然和设计的直接联系不大,但却包含有很多深层次的联系。设计,其实和国家、与人、文化、社会、城市、自由、生活方式和幸福都高度相关。"她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对设计与人性、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也恰恰达到了这个层次。

而在郭锡恩看来,设计能改变世界,它可以深奥,可以富有深意。不过共和的理念,是能够超越有形的事物,表达出对象超越生命的内涵,让人们有理想,有梦想。

她希望她设计的每个东西,大到酒店,小到茶盅,都能体系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的共和状态。

当他推出了很多深入到个人生活的居家用品,探细入微,寓意深远。这种努力追求的境界,或许也与"一花一世界"的佛意相通,也是中国文明里的内在和谐追求。

"东方与西方、新与旧、富与穷、大众与个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历史沉淀,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它们通过艺术的两元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设计才有丰富的空间去发展。"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在构思自己的设计时,从来没有任何的思维的禁锢。他们不相信有什么唯一的答案,甚至有没有答案,只是在努力探索新的事物,寻找表达设计的新语言。

"设计能为商业带来价值,但不仅仅是价值。我们希望更多的是创造人生体验,也创造生活方式。我们从事的是创造性建筑的工作,是哲学的、令人激动的、而且无拘无束的。为项目融入深层的审美价值,并在任何一个层面去挑战和质疑,带来更好的可能性。"郭锡恩和胡如珊如是说。

郭锡恩和胡如珊,这对来于海外、学成西方,却选择中国作为事业之地,奋力推动中国建筑设计整体改革发展的设计师伉俪,用一己之力,宣扬现代设计理念,改良中国设计水平,留存东方文化,拓展艺术内涵。他们用作品和理念说明,时代发展,但美学不变,城市在变,但是人类对于和谐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变。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不依法度的设计,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吴滨

仿佛吸气吐纳,多年来艰苦跋涉,终于到达天地空无一物的境界。这些年,以东方之韵的风格逐渐在设计界声名鹊起的建筑室内设计师吴滨,在成功打造了无间设计、世尊软装机构和世尊家居之后,蓦然发现,城市在变,但设计的内核其实一直在身边,从未走远。

达到至高境界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一定法度的,但并非是真的没有,只是不依法度来创作,是最高的创作境界。

自幼学习水墨画,吴滨师从著名画家张大千关门弟子伏文彦。在游学西方之后,进入了设计领域。俯仰之间,渐渐找到了一条寻找东方之美,而又融合现代艺术的新路——摩登东方。

这是吴滨在变革时代的不变追求。也折射出中国设计师的心路转折和思想流转。

吴滨的艺术生涯从最初学习西方的设计开始,同时身处上海,他尽得地利。众所周知,上海"十里洋场"代表的就是本土吴越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

有那么一个机缘,吴滨遇到业主同时又是建筑设计师Jack Portman先生后,计划共同设计完成波特曼建业里的项目。这是一个关于老上海石库门建筑改造的项目,作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物,拥有其他新建建筑物无法企及的历史感和醇厚的人文韵味。

精雕细琢,千回百转。吴滨认为其整体设计风格需要彰显的是中式老上海风的延续与新元素的完美融入。也是在此时,吴滨意识到世界对东方元素的推崇,并且开始找寻自己的东方美学体系。

"我一直认为,达到至高境界的艺术创作是没有一定法度的,但并非是真的没有法度,只是不依法度来进行创作,是最高的创作境界。"现在的吴滨,已经有了自己的设计境界。

中国的设计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学习了各个风格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并将西方一些表现技法融入在设计中。

如同大多数艺术家不同凡人的常态生活,吴滨寻找灵感,激发出那一瞬间的光芒是在户外沐浴或者游泳的时候。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曾经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

这正与吴滨的设计用意不谋而合。无论是水墨画的构图,还是居家环境的空间设计,他总以立意为先,辅以精致的细节处理手法,隽永流畅的线条、精巧合理的布局,在"巧密于精思"中让生活的每个角落深蕴着持久的生命活力,体现出艺术的华彩。

不过对当下的中国设计来说,他也认为灵感并不能解决其致命问题。

在吴滨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学习西方;第二阶段,加入一点东方元素,但那时尚停留在符号化上;第三阶段,寻找自己的设计语言。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学习和研究了各个风格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摩登东方,并将西方一些表现技法融入在设计中。"吴滨对眼下的情况很乐观。

不过庞大而复杂的中国,总体依然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克隆的西方设计比比皆是,食洋不化的设计师也大有人在。

"一个国家设计之崛起,需要一个团队、一批设计师共同成长起来。像北欧设计、英国设计、法国设计、美国设计,都是因为这个国家有这样一批对艺术执着的设计师而走出来的。"吴滨认为。

中国文化的东方艺术美,是精致而优雅的。但能不能不要总是表现的那么沉重,那么历史?东方艺术为什么不能摩登、不能时尚?

得道君子游于艺。吴滨认为,未来的设计行业会走向一个"融合"。

今年4月他参加了米兰家具展,观察到,这次米兰展产品的风格较往年趋于古典、极简风格不同,产品更加多元,时尚服装的品牌深度介入,也融入多种艺术性的气质。

"我们能在本届展览上看到更多的风格,比如怀旧的主题、混搭、东方精神、自然主义,这些都是与以往米兰展不同之处。于此也看出设计行业未来的大趋势,不再是某种单一的风格大行其道,会有更多的不同风格和元素同时出现。"吴滨说。

正是洞察到这一趋势,吴滨提出,"中国文化的东方艺术美,是精致而优雅的。但能不能不要总是表现的那么沉重,那么历史?东方艺术为什么不能摩登、不能时尚?"

事实上,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段,东方人的生活精致度、优雅程度都超过西方,中国完全可以站在时尚之颠。

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认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而这是吴滨在习画的过程中,念念不忘的最高境界。

东西融贯,妙笔生花。在设计中,吴滨融合了水墨画的精髓、商业元素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内在气质更能达到一种意境——优雅,且有趣味。

现在吴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摩登东方,融合时间、空间、自然与人的关系,用东方气质美学营造有意境的空间,艺术得表达对生活方式和细节的精到把握,于共生中见生活美意。

过去的中国设计,代表着已经过去的美学,是一个过去式。那么现代化的中国设计,应该立足传统东方之美,融合当下生活方式,才能发展出现代艺术。

当然,仅仅固守传统还是不够。正如吴滨所言,一座座城市在不停改变,而设计师们的人文关怀应该不变。跟随时代发展的前行者,必定在万变中有所坚持,看透不断变化的表象,但又坚守永恒不变的本质。

比如,"生活科技化是未来的趋势,不仅在家居设计行业,任何关乎我们生活的行业都会面临到这个问题,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冲击,我觉得这是一种发展和优化。"

今年玛莎拉蒂举办的慈善晚宴中,吴滨特别为玛莎拉蒂设计了一款沙发,并尝试在沙发底座加入一圈氛围灯,这是其对传统家居结合科技的一次尝试,也给他带来许多乐趣和灵感。

单看吴滨自己的无间设计,其脉络、思想未曾改变,一直致力于打造摩登、精致、高级、人性化的空间。虽然因为市场的潮流会变,流行的东西也在变,摩登的表达方式也要随着改变,无间设计看上去产生了变化,但实际上那根主线并未改变。

吴滨认为,"过去的中国设计,代表着已经过去的美学,是一个过去式。那么现代化的中国设计,应该立足传统东方之美,融合当下生活方式,才能发展出现代艺术。"

不过,想在东西方艺术风格、古今文艺品质中,寻找出一条共融共通的风格和理念,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些年轻设计师时常迷失。

但吴滨的经历给他们的启示:在人生的沉浮之间,面对苦寻不到的目标和方向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改弦易帜碰碰运气,而是调整节奏,理清思绪,倾听内心的声音。

时光穿梭,城市空间在变,但设计的内核一直从未走远。"现代化的中国设计,应立足东方之美,又发展出时代艺术。" 在吴滨看来,一座座城市在不停的改变,但城市设计师们的人文关怀没有改变,对人性化的思考和对建筑空间的人文追求不变。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